太平公主死后,李隆基将她的儿女大多处死为何留下她儿子薛崇简?
发布日期:2025-04-15 13:54 点击次数:191
公元713年之际,一场宫廷风云骤起,太平公主暗中筹谋叛逆大计,却未曾料到机密不胫而走。唐玄宗李隆基闻讯后,雷霆万钧,毅然决然地展开了对太平公主势力的清剿行动。事变突发,太平公主仓皇之中遁入深山古刹,隐匿三日,终难逃劫数。待其重返尘世,迎接她的却是李隆基的一道冰冷诏书,赐其自尽。与此同时,她的众多子女及党羽纷纷落网,数十人魂断刀下,唯有幼子薛崇简得以幸免,逃过了这场灭顶之灾。令人颇感意外的是,李隆基不仅赦免了薛崇简的死罪,还慷慨地赐予他皇室之姓——李,并恩准其继续留任原职,仿佛是对这位无辜卷入权力斗争的年轻人的某种补偿与慰藉。
【太平公主死后,李隆基将她的儿女大多处死,为何独留下她的儿子薛崇简?】
一、薛崇简属于李隆基集团,立有功劳
薛崇简,乃太平公主与首任夫婿薛绍之结晶,堪称公主膝下最宠最倚之子嗣。自幼年起,他便与表兄李隆基情谊深厚,铁打不动。在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尚未因政见不合而心生嫌隙之时,公主对李隆基亦是疼爱有加,时常令这两位少年相伴嬉戏,共度无忧岁月。
展开剩余85%在唐隆政变的风云变幻中,薛崇简携手其表兄李隆基,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大扫除。他们联手将韦后、安乐公主、上官婉儿及其党羽一一剪除,韦氏集团的势力如同秋风扫落叶般被连根拔起,彻底覆灭。薛崇简不仅在一旁鼎力相助李隆基,还亲自操刀,将李重茂从皇位上拽了下来,为李隆基的父亲相王李旦铺就了一条通往皇位的坦途,使其顺利登基,成为赫赫有名的唐睿宗。在这场波谲云诡的政治博弈中,薛崇简的功绩犹如璀璨星辰,熠熠生辉,不可磨灭。
二、当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友谊小船说翻就翻之际,薛崇简这位机智的小伙伴,果断地选择了站在李隆基的战队这边,上演了一场宫廷版的“站队大考验”。
太平公主于“神龙政变”中大放异彩,亲手终结了“二张”(即张易之与张昌宗)的嚣张气焰,并力挫韦后党羽,助力相王李旦——亦即李隆基之父——重返九五之尊。此番壮举,使她荣膺“镇国太平公主”之尊号。然而,这位宫廷中的铁娘子,权势之欲愈发膨胀,其影响力几可撼动朝纲,犹如乌云蔽日,令群臣皆在其阴影之下颤抖。
太平公主凭借其在拥立之事上的赫赫战功,大肆扩张个人势力版图,频繁插手政务,使得朝廷的人事任免近乎成了她的一言堂。诸多官员得以晋升,皆因得了她的青睐与提拔。此外,她还暗中收受贿赂,府邸装饰之奢华,简直可与皇宫相媲美,而她本人,也俨然成为了一位“幕后女皇”。
唐睿宗李旦心中顿时乱作一团。任由单一党派独揽朝政,无疑是帝王之路上的致命陷阱,如此发展下去,皇权恐怕会逐渐被蚕食,乃至彻底旁落。毕竟,若皇权之基不稳,江山社稷的安稳又从何谈起呢?
而对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另扶一派,让其与太平公主势均力敌。当两派之间互相争夺,争相邀宠时,皇权自然巩固,这也是历代帝王惯用之术。而最能与太平公主相抗衡的莫过于太子李隆基了。
李隆基正值年轻气盛之际,智勇双全,对于朝政大权落入姑姑之手的现状颇为不满。于是,他巧妙地成为了李旦的坚强支柱,仿佛为李旦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,有效地阻挡了太平公主参政的脚步。
于是,睿宗对李隆基的青睐日益加深,每当朝中有任何风吹草动,他总是第一个想到与李隆基商议。要知道,以往这位宝座上的智者,首先寻求意见的总是太平公主。那时,他对宰相们的标准问候语可是别有一番风味:“此事是否已经过太平公主的法眼,与她细细商讨过了呢?”
观察到睿宗立场的风云突变,太平公主的心境犹如过山车般跌宕起伏,满心愤懑与不甘悄然滋生。随之,她与李隆基之间的关系逐渐演化为冰炭不投,势如水火,难以共存。
在决定性的时刻,太平公主之子薛崇简竟毫不犹豫地站到了李隆基的阵营,与自己的母亲形成了鲜明对立。此情此景,不禁令人联想到另一段历史趣闻:耶律重元亦是如此,他毅然决然地站在了皇帝兄长耶律宗真的一边,而将亲生母亲萧耨斤“坑”了一把,这其中的戏剧性,着实令人玩味。
薛崇简不管自己母亲用什么方式对自己,坚决不回头,他反而劝告自己的母亲放权,屡次被母责打,“数谏其母被挞”。但他仍然支持李隆基。薛崇简的这种“大义舍己”的表现,让李隆基很放心,也很感动。
为何薛崇简没有依附其母,反而投向了李隆基的阵营呢?这其中缘由,实在值得一番探究。
在政治斗争那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,伦理与亲情仿佛被抽离了色彩的画卷,显得脆弱而无力,难以抵挡那凌厉的风霜。
在五王之乱的风云变幻中,太平公主并未依附于母后武则天的麾下,反而毅然决然地站在了五王与太子一方。此等抉择背后,实则是她对时局的深刻洞察:即便武则天继续龙袍加身,其无尽的权力欲亦不会为太平铺就政治坦途,皇太女之位更是遥不可及的美梦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太平公主的明智站队很快得到了验证——政变成功后,她荣耀加身,获封“镇国太平公主”,权势之盛,一时无两,朝堂之上,无人不晓。
让我们聚焦于薛崇简的早年经历,这位不幸的公子哥儿,在其稚嫩的童年时期,遭遇了家庭剧变的惊涛骇浪。其父因受长兄薛顗谋逆之事的株连,竟被外祖母铁腕下令,于洛阳狱中遭受了百杖之刑,最终含冤饿死。彼时,他最小的胞妹尚未来得及降临人世,仍在母亲的腹中静静等待。而薛崇简的母亲,迫于无奈,改弦更张,再嫁武攸暨。这一系列家庭变故,如同狂风骤雨般席卷而来,对于年幼的薛崇简而言,其心灵世界无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与摧残。
随着岁月的流逝,他逐渐长大成人,目睹了母亲与某位“依赖型伴侣”的纠葛,加之在政见上与母亲大相径庭,竟遭受了母亲的鞭责惩罚,这对母子间的情谊逐渐变得冰冷僵硬。更令他心生忧虑的是,即便他倾力协助母亲,未来的命运似乎也并不会因此变得光明。毕竟,他的母亲与外婆,在容貌与行事作风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,而外婆对待其兄弟李显、李旦的手段,薛崇简并非毫无耳闻。鉴于此,他不得不为自己的长远未来深思熟虑,谨慎筹谋。
而李隆基在登基前非常倚重薛崇简,对他亲如兄弟,曾许诺事成以后定重重回报。薛崇简认定只有铁哥们李隆基才值得自己依靠,就毅然决然站队李隆基,与太平公主彻底决裂。
三、当李隆基对太平公主采取行动之际,薛崇简并未开口为母亲乞求丝毫宽恕,他以一种近乎决绝的方式,用实际行动再次向李隆基彰显了自己坚定不移的立场,仿佛是在无声地宣告:我的立场,稳如磐石。
在宫廷权谋的舞台上,太平公主对李隆基的攻势愈发凌厉,不仅施展排挤、监视等常规手段,还散布起“三郎非正宗李家血脉”的谣言,煽动群臣蠢蠢欲动,意图改弦易辙,废黜太子。更甚者,她频繁调遣亲信,欲置李隆基于死地,并暗中授意宫女元氏,企图以毒酒终结其性命。面对如此步步紧逼,李隆基展现出非凡的决断力,誓要将太平公主的势力一扫而空。他擒获了企图逃逸复归的太平公主,正当太上皇李旦出面,为胞妹求情,试图阻止李隆基的雷霆手段时,李隆基却铁石心肠,毅然决然地下了赐死的诏令。在这场权力更迭的风暴中,薛崇简的表现尤为引人瞩目。他从头到尾,未曾吐露半句为母求情之语,这清晰地表明,在政治立场上,他与母亲太平公主已彻底划清界限。事实上,薛崇简心里也明白,此情此景下,即便是舅舅太上皇出面求情,亦是徒劳无功。于是,他明智地选择了明哲保身之道,以求在这场宫廷动荡中保全自身。
太平公主,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,堪称权势滔天的公主典范,她以非凡的政治手腕,先后扶持唐中宗李显与唐睿宗李旦两位帝王登基,甚至还曾将唐哀帝李重茂拉下皇座。其影响力之大,几乎要追上那位传奇女帝武则天的步伐,差点就在紫禁城的龙椅上,书写下属于自己的女皇篇章。
综上所述,唐朝这段历史乱的很,但全是一家人在窝里斗,李显被自己老婆韦皇后和女儿害死,韦皇后被自己侄子和小姑子杀死,李隆基最后又斗倒了自己亲姑姑,并赐死了她。李隆基杀太平公主是典型的政治斗争,从历史记载看,李隆基也是一名十分出色的政治家,所以无论其父李旦怎么求情,李隆基还是杀了太平公主。
在处理表弟薛崇简的问题上,李隆基展现出了宽宥的一面,个中缘由颇为复杂。或许是因为二人曾共度过一段真挚的情谊岁月,或许是因为李隆基念及太平公主一脉香火的延续而不愿过于残忍,亦或许是因为薛崇简曾力劝其母勿与李隆基为敌。然而,深入剖析,最根本的缘由或许在于薛崇简在太平公主逝世后,已彻底失去了对李隆基构成威胁的能力。诛杀他并无实质益处,反而留下不杀之名,能为李隆基赢取“仁君”的美誉。说到底,这一切不过是政治权衡下的产物罢了。
发布于:陕西省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